
对于一线体育老师而言,“动态变化”是体育课在今天最大的挑战。随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渐落实,体育这门课逐渐与考试成绩挂钩,80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跳绳等运动的普及,也丰富了体育课的花样。
这意味着更高的教学要求,“小班”则要求更细致的教学安排,体育老师在备课上必须更加细致。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甚至教材,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具备的,体育课也全都有。
不仅如此,每个人的体质和专长不同,体育教学还需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同样的教案在一个班上效果很好,换一个班效果就可能不尽如人意。
除了国家的体育改革、学校的体育氛围,来自家庭的体育熏陶在新世代学生身上也尤为明显。很多父母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在户外参加体育运动,甚至在其感兴趣的体育领域成为“半个行家”。
目前,优秀体育老师的门槛其实一直在提高。除了专项技能水平的“高要求”以外,掌握多语言、提升学历背景等“新要求”也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保持学习”也是所有体育老师的共同认知。
回到体育课的初心,体育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或许只是简单的“快乐”二字。除了运动本身促进内啡肽的分泌,产生生理上的愉悦感,它也能让人们在参与运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此外,体育课蕴含了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比如团队协作、执行力、抗挫折能力、规则意识等,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还有灵魂思想的历练。
越来越多的体育老师把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习惯作为目标,扩大和延伸体育运动的本真意义,把终身体育意识真切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正如篮球的意义,远超于一场比赛的输赢本身。篮球带给人们的价值,是全身心投入的热爱、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的坚韧、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
责编: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