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车上下班、上课穿裙子、在校点外卖……近日,湖北省一小学教师被家长以各种“无厘头”由头举报的新闻引发公众关注。由此,因扩大化举报甚至不实举报引发的师德负面舆情让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履薄冰,甚至出现了少数教师因害怕“多做多出错”而索性“躺平”的现象。
与一些家长对教师缺乏信任、动不动就要举报的行为相反,记者还听到了这样两种声音:一些家长直言,“还敢这样找碴?我们平时哄着老师都来不及!”无论哪一种态度,都折射出当前家校之间有效沟通缺位、相互理解与信任缺失,不能形成良好共育关系的现实困境。
“不平等”的家校关系中没有赢家
种种“不平等”的家校关系中,总有一方觉得“自己是弱者”,需要忍气吞声。而一旦陷入家与校的角力之中,则注定没有赢家。
“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学生是顶点,家长和教师是底边的两个点。底边越长,顶点越低;底边越短,顶点越高。说明家长和教师距离越远,学生的发展水平越低;家长和教师的距离越近,学生的发展水平越高。”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说,“人类教育发展到现在,一个被证明的有效经验是:家长参与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体系必定问题丛生,单就学校教育进行改革的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
单向度的家校沟通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近年来,“家校合作”早已成为各地教育探索的关键词。记者发现,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家校合作指导意见,多地中小学校也在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具体做法。
多位受访者表示,一方面家长与学校协作教育的素养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意愿却较为强烈,对于学校管理的透明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当前家校沟通的方式方法也存在较多问题,进一步导致了家校矛盾的产生。
最好的教育,是家长信任老师,老师全力以赴
“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信任老师、老师全力以赴。”受访专家认为,只有消解对立情绪,改变功利化的家校关系,强化协作和情感互动,才能打破“心墙”,妥善解决当前家校信任问题,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这首先需要建立在家长、教师对家校共育有着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海涛认为,当前多地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待加强,“很多学校利用一年几次的家长讲堂、线上工作坊等形式培训家长,约请专家授课,但这只是‘唤醒’家长的第一步。仅止于此,家长会觉得空洞说教、脱离实际。应加强对家长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探索。”
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家校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北京市门头沟区育园小学教师赖晓妃感触颇多:“发生家校矛盾时,不要抵触、回避,要把握最佳时机及时主动沟通,还要广开渠道倾听各方面的声音,根据合理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师行为,甚至反馈给学校促成改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澜波建议,面对失实举报,既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制度性保护,还应该积极探索和建立更加柔性、多元、深入的家校沟通机制,“家长可以通过加入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协助教师策划班级活动、引导班级情绪、调解家校矛盾、帮助解决难点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换位思考,更多地理解家长,以更科学的方式做好家长分工,与家长和谐融洽地共同为孩子成长护航。”
责编: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