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超过9点就停止做作业,未完成的也不用补做……常州一小学的作业“九点熔断机制”引发热议。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多地学校都在尝试实行作业“熔断机制”。
近几年来,多地学校都陆续尝试推出作业“熔断机制”。不过,在具体实行上稍有不同。学校实行作业“熔断机制”,不少家长认为,这个机制很人性化,可以让孩子早点睡觉。有些知识孩子已经会了,就不用再浪费时间。有的家长则提出,如果孩子的作业到9点还没完成,也不用怕老师责怪了,家长也不会因此逼孩子,亲子关系将得到改善。
也有网友觉得应该慎重,质疑该做法会不会造成孩子等时间、摸鱼写作业等情况。
“熔断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儿童的保护机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对待儿童的问题,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孙云晓称,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三要素,第一是睡眠,其次为饮食、运动。国家规定,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为9小时,高中生为8小时。“这是一个对未成年人健康很关键的因素,但多年来难以保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78.1%。2021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问卷显示,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
在孙云晓看来,“熔断机制”,就是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保护性的措施,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与此同时,他还提到,不是说一个熔断机制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孩子作业完不成,原因是复杂的,需要认真对待,老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比如作业布置得合不合理、孩子完不成作业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有些孩子不会做,是因为上课没有听明白,落了一些基础知识,有的孩子是贪玩,有的孩子是学习习惯不好……这个过程暴露了很多教育教学问题,需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他说。
责编: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