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孩子阅读问题要从心理上求解

   据新闻报道,孩子在书店买言情、盗墓小说看,家长警告店老板不要卖这样的书给她的孩子,店老板照做了。但没想到,孩子叫其他同学代买,于是家长跑到书店摔砸新书,责令店家不要把“毒品”卖给自己的孩子。
 
   新闻中家长有激烈反应,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妥之处在于错误地将问题归因于书籍本身,简单地迁怒于书店。书籍是不是“毒品”,应该由相关审批、监督、管理部门说了算,只要经过正规的出版途径,通过层层审核,摆上书架即有合法身份。任何个人都无权因个人喜好而要求书籍下架。
 
   孩子喜好某些家长眼中不适宜的书籍,的确应该重视,正确的做法是主动了解孩子看某类小说、某种题材的心理动因,找到阅读行为背后的情感诉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孩子的心理问题解决了,认知和阅读的问题自然能有效改善,从阅读所谓的快餐读物、网络文学,转向亲近优美的故事、丰富的知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阅读敏感期,也有阅读关键期。三岁左右的幼儿会对读图、听故事感兴趣,此时做好亲子共读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这个阶段因为幼儿缺乏辨别力,需要家长把好内容关。孩子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在阅读上会呈现分化状态,即不同个性、爱好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阅读趣味。有的喜欢阅读动物小说,有的喜好历史读物,有的则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还有的对书籍敬而远之。
 
   在孩子出现某些行为问题时,家长要多从心理学角度观察、分析、应对。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再巧妙地推荐适合的好书,孩子阅读之后,心灵得到慰藉之余,还拉近了亲子关系。当家长敞开心扉,放下所谓的权威,与孩子就包括阅读在内的各种话题诚意沟通,孩子自然愿意讲述心中之惑,而不是自己盲目求解。
 
   透过孩子的阅读偏好或行为问题,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找到孩子心理上的痛点或卡点,再透过言传身教、深入沟通、寻求科学的应对之策,才能真正帮助孩子穿越成长之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不喜欢听人说教,愿意独处,此时一本好书恰恰是最好的德育帮手。在励志感人的故事中,孩子无形中会重新审视自我、他人与世界;在伟大人物的影响之下,孩子也往往受到感召,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重振旗鼓。善用好书力量的父母,大多是高明的父母;爱读好书的孩子,也会与更多的美好不期而遇。
 

责编:一冰

上一篇:别把“学困生”逼到墙角

下一篇:基于“网络直播+SPOC”教学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