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孩子关门关的是边界

   孩子下晚课回家,一句话不说,径自进屋锁门。他是遭遇了什么才会这样?是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被同学霸凌?身体不舒服吗?心情很差吗?会不会想不开?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只能孩子来解,可房门关着,父母的心顿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关门是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崛起的重要标志。在青春期出现关门现象,关的是边界,关的是自主,关的是力量,关的是成长。当孩子一点点长大,他们的眼睛可以平视家长的时候,就期待家长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个体甚至“成年人”来对待。他们渴望尊重、理解、公平,若家长还是用小时候“说教”、“唠叨”的教育模式进行沟通会让孩子厌烦,进而通过关门来保有自己的边界和空间。
 
   关门也是青春期孩子“闭锁”心理的一种外在体现。青少年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他们正经历着心理的“断乳期”,又想摆脱父母的管控,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和纠结会让孩子不知道怎么和父母好好说话,也不太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因此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更容易把自己一个人关起来。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一开始关的只是“房门”,若因此引发家庭冲突,孩子慢慢就会关上“心门”,至此父母就真的失去了和孩子联结的最好时机。
 
   放平心态,接纳现实。从孩子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关门的行为是正常的。因此家长首先要觉察自己面对孩子关门的情绪感受,是否可以理解和接纳;接着要反思孩子关门背后的心理需要,是需要独立的时空来消化各种情绪?还是需要一个隐私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
 
   建立清晰的界限感,该放手时就放手。确实有很多家长会假借爱的名义强行进入孩子的房间,让孩子的行为都在自己的视线之下,但越约束越抗拒,很容易发生亲子冲突。因此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不仅要从理论上接受放手,更要从行为上放手。信任自己的孩子,哪怕明知道他们在房间里可能没那么自觉,也要尽量忍住踹门闯入的冲动。
 
   调整和孩子的沟通模式。说教、审问、被动选择都是青春期孩子非常讨厌的沟通方式,他们最在意的是理解和尊重,因此降低父母管教的权威,换位思考,用更平等的方式和孩子相处。设想一下,如果孩子没有反锁房门,而家长主动帮孩子关门会怎样呢?父母关门是一个主动的尊重的动作,那么孩子一定能捕捉到爱和信任。
 

责编:

上一篇:儿童电子产品不可粗放发展

下一篇:使用智能纸笔 “监控”学生?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