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蝗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也是国际上重大的农业害虫,蝗虫规模甚至可以达到几千万到上亿只。
记者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了解到了“沙漠蝗”这种可怕杀手。沙漠蝗的生命周期一般为3-5个月,分为3个阶段,卵—幼虫—成虫。经过2周及以上的时间,蝗卵吸收土壤的水分,孵化成一龄幼虫。沙漠蝗幼虫破土而出,经过6周及以上的进食成长,期间经历5次蜕皮变成具有飞行能力的成虫。成虫经过1个月的时间,生殖系统发育完整,个体经过交配产卵,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
散居状态下的沙漠蝗虫,外表颜色单一,性格迟钝,羞怯,常常停留在一处一动不动,碰到别的蝗虫趋向躲避,夜间飞行,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群居下的沙漠蝗虫,外表具有显眼的黄、黑间色,或在尚未完全成熟时呈粉红色,在白天,疯狂地追求合群,结成蝗群,数量可达几十亿只,横亘大片土地上,在其迁移途中,可以吃掉数以吨计的地面上各种植被。对于习性如此明显差异的两种沙漠蝗虫,一种是散居,另一种是群居。直到1921年俄罗斯昆虫学家波利斯·尤瓦洛夫才提出它们实际上是同一种蝗虫,因此给予同一学名。
据了解,我国历史上800多次受到飞蝗严重威胁,其造成的蝗灾和水灾、旱灾并称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2019年沙漠蝗爆发,导致东非2000多万人陷入粮食危机,影响全球10%的高粱供应,同时造成巴基斯坦小麦减产、印度555万亩农田受损。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爆发的同时,东非等地遭遇了一场25年来最为严重的蝗灾。一平方公里大小的蝗群包含约8000万只成年蝗虫,一天能吃光3.5万人的口粮,此次蝗灾吞噬掉了约4200万人的口粮。
为推动沙漠蝗在世界范围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并保障非洲及一带一路国家提前预警、有效灭蝗和安全生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为沙漠蝗的治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主要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搜集相关数据,总结沙漠蝗灾历史规律从而进行灾害预测和预报;二是利用科研人员研发的聚集信息素引诱蝗群聚集,并利用生物杀虫剂进行集中杀灭;三是同时在基因组水平,寻找操纵沙漠蝗行为和发育的关键基因,对其进行控制。
记者:张宇驰
责编: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