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大熊猫为何“变”成棕色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人与自然宣教馆”馆藏品中,有一具名为“丹丹”的棕白体色大熊猫标本,被誉为“镇馆之宝”。23年来,每一位进入馆内的访客,无不被端坐馆中的“彩色大熊猫”吸引。那么,它与常见的大熊猫有什么关系呢?
 
仅在秦岭腹地偶见
 
   “丹丹”是首只科学记载的棕白体色大熊猫,1985年3月26日被发现于佛坪保护区大古坪保护站辖区内。
 
   迄今为止,共科学记录10只棕色大熊猫。目前,生活在位于秦岭北麓的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七仔”是第七只科学记载的棕色大熊猫,于2009年10月在佛坪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辖区内发现,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只公众可以眼见为实的棕色大熊猫活体。
 
并非独立物种
 
   “丹丹”是目前唯一一只后代被科学记录的棕色大熊猫。进入人工圈养状态后,产下幼崽,全是黑白色大熊猫。
 
   1991年6月22日,在佛坪保护区内光头山一带拍摄到一只黑白体色大熊猫母兽带领1只棕色大熊猫幼崽跑进竹林,这是第3只科学记载棕色大熊猫。这张不甚清晰的影像,证明棕色大熊猫为黑白大熊猫所生。
 
   佛坪保护区巡护员目睹了发生在2009年春天的一场野生大熊猫聚群争偶大战,现场没有棕色大熊猫,并确定一只名叫“喜悦”的大熊猫是“七仔”的父本。此后,在十余年的野生大熊猫聚群争偶监测中,“喜悦”每年都出现在交配场,并多次夺得交配权。“七仔”之后,在佛坪保护区内再未发现棕色大熊猫踪影,由此推测“七仔”的棕色基因大概率来自母亲。
 
   综上,可以判断棕色大熊猫属于秦岭大熊猫种群的特殊色型,是秦岭大熊猫的特色、特别成员。
 
为什么有特殊色型
 
   秦岭腹地频繁发现棕色大熊猫,目前有基因突变说、性状返祖说、微量元素说、隐性基因纯合说等推测,但均不能解释特殊色型大熊猫没有其他中间色型。可能棕色在大熊猫物种某一进化期短暂出现过,也可能棕色是在进化和适应的进程中被物种所放弃。
 
   “七仔”被发现后即离开野外生活环境。在与大熊猫小伙伴一起长大的过程中,“七仔”体现出竞争力弱、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等弱点,能否在险象环生的丛林中建立领地、保护领地、抢占先机,令人不乐观。在繁殖生态方面,棕色大熊猫也显得不乐观。
 
   具有棕色基因的大熊猫繁殖和遗传都值得探讨。假设在野外,母熊猫生下双胞胎,其中1只棕色幼崽,母熊猫会放弃相比弱小的1只,棕色幼崽大概率是被放弃的首选;假设母熊猫只生下1只棕色幼崽,如果是1只雌性个体,成年后它生下的孩子不一定是棕色,比如“丹丹”的后代。如果幼崽是一位雄性个体,在野外的聚群争偶中,它的胜率如何呢?唯一能随时拿来参考的“七仔”没有后代。
 
   每个物种的体量、长相、寿命等生态学特征,都是生物学特性的结果。关注棕色大熊猫,对研究大型动物种群演化、生理和健康等方面有意义,但对大熊猫野外种群保护、栖息地修复、野外种群复壮等没有实际意义。
 

责编:一冰

上一篇:“同济飞鱼”实现空中飞水中游

下一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队发现2.5亿年前贵阳生物群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