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感悟“一门三太守”的耕读文化

江岸区科普智慧行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
 
 
   11月18日,“学党史 学科学 逐梦新时代”江岸区科协2021年科普智慧行,由江岸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罗玉清带队,区科协科普工作者,区星级社区相关负责人,市科协科普大赛选手30余人,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黄陂大余湾,了解薪火相传的耕读精神、独具匠心的建筑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据介绍,这里的古民居都是石块砌墙,青瓦盖顶,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石板路桥,穿村跨水。房前墙围水,屋后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通各房,全湾百来户,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青石板块路,滴水线石墙,顶有飞琉瓦,檐伸鸟兽状,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大余湾先祖定下了“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的家训,并写进了家谱,652年来,村民们时代秉承着“节俭有余”和“耕读传家”的理念。
 
 
   讲解员介绍,大余湾全村男子都姓余。由于提倡读书进仕,到了宋代,余氏家族先后出现数十位进士,获宋真宗曾御笔亲封“一门三太守,廉重勋名之振;四代五尚书,能分帝王之忧”。
 
   宋代时余氏一支迁至德兴县,后族人散布于德兴、婺源一带。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此地的余氏又有一部分先后迁到武昌和大余湾等地。因此大余湾的余姓是和今江西德兴和婺源的部分余姓一脉相传的。明朝初年选择村落的基地,最重要是能够从事农业生产。大余湾这里有山有水,还有河床两边冲积而成的肥沃土地,天然就是粮仓。
 
 
   在村落余光平旧宅里,科普工作者们感受到古村人的生活。房屋一进三间,中间堂屋会客,正中摆台设神龛供奉先祖,左间为两隔卧室,右前间为粮仓工具间,右后间为灶屋。
 
   接着,江岸区一行人走进大余湾古村落博物馆,看到余氏从江西迁徙到武汉的路线,大余湾的民俗活动,了解了当地的建筑特色。
 
   “哇,这个石碾好大。”
 
   “是的,文字介绍说是建于公元1817年,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
 
 
   “又涨知识了。”科普工作者们边看边说。
 
   “这个墙角角度为什么是钝角?”
 
   “这是为了警示族人做人要外圆内方,既要正直,也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讲解员介绍说。
 
 
   当天活动尾声,罗玉清表示,智慧行从19年开始至今,希望大家珍惜机会深入体验。同时,她对社区科普工作者在2021年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她提出,在2022年里,江岸区科协将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更加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为辖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科普服务。
 
记者:陶思睿
通讯员:许嘉康
 

责编:一冰

上一篇:“T细胞”让艾滋病患者不药而愈

下一篇:新的钙信号影响记忆维持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