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不应该让儿童“隐身”
目前注重学科知识串讲,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习作教学仍然大行其道。这种“离身”的习作训练无视儿童自身的价值,将其视为写作知识的容器,因而失去了提升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现实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闫旭蕾认为,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人,也拥有自己的“身体技术”。教师应该让儿童用自己的身体去实践体验,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手去游戏,用心去感悟,用脑去思索,让他们将这些观察体悟化为习作内容,以实现儿童认知与习作学习的自然过渡。因此,引入具身认知理论,进行儿童具身习作教学研究,重视儿童身体实践在习作教学中的价值,强化儿童主体意识,呵护儿童习作兴趣,以此来促进儿童习作技能的提升,是解决目前儿童习作教学问题的良途。
五种方法推动儿童身体“在场”的习作教学
具身认知是指认知不只跟头脑有关,还跟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所处的环境有关。儿童具身习作教学强调“真实可感”的具象性、“身心合一”的整体性、“身行力践”的实践性、“感同身受”的情感性和“身临其境”的情境性。具体而言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是感官介入法。在小学低、中年段的写话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指导儿童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体验出发,抒写五种感官所获得的见闻和感受。
二是身心投入法。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以儿童生活与活动为习作内容,以基于身体觉知的体验为桥梁,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投入的教学,搭建身心互动的习作支架,使其习作能力在有形的活动中得到无形的提升。
三是言意渗入法。在小学中、高年段,主张通过阅读思悟、活动体验,研究有助于学生言意渗入的习作路径,引领学生关注自身多种感觉的相互融通,促使各种感官经验有机融合,凸显内心感受,从而达到从“无意”状态下的离身习作走向主动“有意”的具身习作。
四是情境嵌入法。在儿童具身习作教学中,以图画、影像、乐曲、游戏、竞赛等具体可感的载体,创设拟真的情境,通过观察、体验、联想等方式,让儿童浸润其中,在充分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实现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与理解。
五是评价融入法。儿童具身习作教学倡导表现性评价,以促进儿童习作学习为中心,采用量表的形式,紧扣习作教学目标,设置相关评价维度与要目,逐条对儿童的习作表现给出评价。
综上所述,儿童具身习作教学强调儿童的“身体技能”与主体意识,从感官、身心、言意、情境、评价等方面,基于身体,发展思维,促进表达,切实提高儿童的习作兴趣与能力。
责编: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