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没有退却的理由 只有前进的义务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永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凌永顺,于2023年7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凌永顺,1937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定远。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凌永顺长期致力于电子对抗装备技术研究。他在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电子伪装和雷达红外复合干扰技术的研究上获得突破性成果;首创了全波段夜视炖激光干扰弹、便携式雷达炖红外成像干扰弹和毫米波炖红外干扰弹,对增强反夜视、反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作出了许多贡献。 他治学严谨,倡导在科学技术上要敢于质疑,并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他认为质疑和想象力是非常核心的问题。
 
教育世家走出的尖子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日军的战机多次轰炸到了安徽定远,部分县城被炸平。就在几个月前,凌永顺在定远县城出生。
 
   凌永顺五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是母亲一手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长大。六岁时,凌永顺上了私塾,两年的私塾教育之后,勤奋聪慧的凌永顺在定远完成了小学和初中教育。
 
   凌院士出身教育世家,祖上出过4个进士,祖父是定远县第一任教育局长,父亲曾是凤阳的小学老师,他们家还凑过钱捐建定远的小学和初中。
 
   初中毕业因成绩优秀,凌永顺考到了邻县(今明光市)嘉山中学。两县离得较远,每当开学报到时,凌永顺天不亮就要起床,背上干粮、行李与同学一起结伴步行,经常会走到天黑,路上时不时听见狼的号叫,他们拿着棍子壮胆。
 
   很早孤身在外求学,凌永顺养成了爱吃苦、坚强、独立的品格。高中时,他是学校尖子生,考卷经常被学校拿来展览。1956年在蚌埠参加高考,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凌永顺说:“因为家里当时很穷,选择上师范大学,可以免费吃饭,每月还有4元生活费。再说,祖辈都是搞教育的,自己梦想着将来也要走教书育人的报国路。”
 
两度参军报国圆梦
 
   1960年从北师大毕业后,凌永顺入伍参军,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见习助教,一年后因时局形势变化,他又要到西安一所军事院校工作,任物理老师。
 
   凌永顺回忆:当年离开哈尔滨时,给每人发了15斤饼干,他从天津下车,先坐火车到蚌埠,又转车到临淮关,再坐汽车回定远,赶到家后把饼干全交给了母亲。当时一个月工资有60多元,每个月会给家里寄40元。
 
   1966年“文革”停课,凌永顺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每天三班倒,水稻、小麦、芝麻、豆子、花生……什么都种过,什么农活都会干了。”回首昔日磨练岁月,凌院士自信满满。
 
   1972年,因为工作需要,凌永顺又回到北京的军事院校学习马列。受“文革”影响,军事院校进行课程调整,凌永顺在军校又开始从事政治教学和科研工作。
 
   1976年,凌永顺转业回合肥,分到安徽电力设计研究院,负责研究安装设计、高压输电线、发电送电等相关工作,后又担任党委秘书。
 
   197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在合肥建院,凌永顺二次参军,再次走上军校讲坛。多年来,他默默耕耘在教学岗位上,并瞄准电子战发展的最前沿,不懈奋斗,刻苦攻关,取得了多项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电子干扰技术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年逾半百挑战新领域
 
   1987年,已过“天命”的凌永顺教授作出他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开展对某一世界性的重大科研难题的科学研究。一直以来,强烈的爱国之情,促使凌教授很想为强国强军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一课题在当时毕竟是难以攻克的“禁区”,但对于一个立志有所作为的科技工作者和一名我军电子对抗战线的老兵来说,没有退却的理由,只有前进的义务。
 
   创业之初,没有任何资料,他跑遍了各大图书馆;没有实验室,就用废弃的仓库代替;没有试验仪器,就自己动手设计研制。就这样,在先天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凌永顺硬是带着自己的科研组,以敢为人先、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一次次突破自我,也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因为条件有限,科研组只能挤在一间简陋狭小的旧仓库里做实验。在摄氏2500多度的火柱旁,进行一系列有关材料的高温试验。为了获得准确的试验参数,凌永顺离火柱最近,有时不到一米。往往一场试验下来,他就像在水里浸过一样,浑身上下被汗水湿透。有时热得实在受不了,他就干脆光着背做试验。时间长了,皮肤被烤红、脱皮。
 
   由于通风条件差,试验产生的含有多种有害物质的烟雾充满了整个实验室。在高气温、高噪音、高强光的恶劣环境下,半年多的试验做下来,凌永顺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由于吸入的有害气体太多,1989年下半年,凌永顺开始咳嗽不止,剧烈的咳嗽以及长期长时间思考问题造成的失眠症折磨着他,使他夜里经常无法入睡;高温条件下产生的大量紫外线使他的面部出现了许多黑斑,同时长出了一颗颗隐藏着有转化为皮肤癌危险的小疙瘩。洗脸时,小疙瘩一擦就破,一破便流血水。由于在试验时经常受到有毒物质的侵害,后来进行多次手术治疗。但凌永顺却觉得一切都值得,用他自己的话说,“能把这项难题攻破,就是少活几年也值得。”
 
   正是凭着这种忘我拼命的工作劲头,经过艰苦奋战,凌永顺和他的课题组在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成果,解决了研究成果在某种武器装备自卫性电子战系统中的实际应用问题,使我国成为继美、苏(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这种特殊干扰技术的国家,被学术界誉为奇迹。
 
   1992年,这项成果被国家评为年度最高发明奖,凌永顺应邀出席了国家科技颁奖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作者:孙戎

责编:一冰

上一篇:听博士讲“电磁”邀老兵忆“援越抗美”

下一篇:怎样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