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育好中国“农业芯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每年,我们都要从国外进口9500吨大豆,同时,我们种植的菌种,也基本来自于欧洲、日本。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的‘芯’,一直被握在外国手中。”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育种体系与国外不同。国外育种,往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培育;而我国,常常是科研机构育种,与市场脱节,转化为生产力,困难重重。
 
近日,在武汉市第六批科技成果转化·中科院信息技术武昌专场活动上,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袁晓辉在路演项目“基因大数据与分子育种技术专业化” 时如是说。
 
该项目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包含了数据的产出、存储、分析、品种设计等的精准育种技术。“为了实现精准育种,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产品,在数据产出方面,我们和华大智造合作,建立了育种测序平台;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和华大科技合作搭建平台,现在已在市场细分领域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是国内首个能在国际市场上推广的大数据平台;同时,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及超算分析中心,形成了从数据产出到分析到应用的完整体系。”袁晓辉说。
 
袁晓辉表示,分子育种体系实际上是基于现在的生物大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对于专业的生物研究人员来说并不容易。团队希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做一个比较完善的、智能化的平台,帮助育种专家专注于分子育种本身的问题,让数据处理不再成为分子育种的障碍。
 
说起自己为什么会参与育种项目,袁晓辉颇为感慨:“我本科学的汽车专业,硕士转投计算机,博士则是数学,2010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加入了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接触到育种这一块。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生物信息领域也需要用到超级计算机,于是我又转到计算机学院。”他指出,“现在的生物科学渐渐从实验科学向数据科学转变,这是必然的趋势。”
 

责编:一冰

上一篇:首家到欧盟找市场的尝鲜者

下一篇:了解“深海风暴” 破译“海洋密码”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