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用责任与担当 “筑梦”科技强国


编者按:除陈孝平和徐恭义外,还有姬秋梅、杨海燕、陶文铨、黄才发、陈云霁、邢继、梁建英、祁兴磊等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
 
征战海外水电工程的“铁娘子”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杨海燕
 
杨海燕1991年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后,赶上了我国水电水利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这让她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多年来,杨海燕先后主持、参加了十余个国家的数十项重大水电水利工程项目的投标、合同谈判及设计工作。
 
建设高摩赞大坝枢纽工程是巴基斯坦的百年梦想。2003年,杨海燕接手高摩赞工程后发现,该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土拱形重力坝,坝基地质条件差,还在高地震区,难以满足修建高拱坝的要求,而且多家科研机构都认为此处不宜建高拱坝。杨海燕带领团队花费近两年时间,采用高压深层固结灌浆加固坝基、拱形和重力相结合的设计及坝体结构的特殊设计等措施,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高拱坝的难题。
 
让机器更好地服务人类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陈云霁
 
陈云霁打小就对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充满向往。大三上学期,他跑到当时教《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教授周学海的实验室,给老师和师兄打下手,成为实验室唯一的本科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云霁闷在中关村的宿舍里埋头写有关龙芯3号处理器架构的论文。在这里,诞生了首篇第一作者来自中国大陆的HPCA(高性能计算架构国际研讨会,体系结构领域三大旗舰会议之一)文章。之后几年,陈云霁完成了第一个处理器架构原型的逻辑设计,在办公室没日没夜地熬,一张折叠床成了他的“码农标配”。随后,寒武纪2号、3号相继问世,陈云霁和同事将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命名为寒武纪,在2016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公开亮相。
 
让世界领略中国“智”造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梁建英
 
2013年,“复兴号”动车组研发项目启动,梁建英瞄准了高速列车技术的新高峰。为实现“复兴号”的技术升级,梁建英带领团队殚精竭虑、精益求精。
 
为拿出性能最佳的车头,她们设计了46个概念头型,从中反复比选,实施了23个工业设计方案,再遴选出7个头型,进行海量的仿真计算和试验,当最终方案出炉时,车头数据打印用的A4纸足足堆了1米多高。当“复兴号”震撼问世时,整车阻力降低了12%,噪音降低了4-6分贝,平稳性指标达到优级……一项项先进的指标,标注了中国高速列车的新高度。2017年,“复兴号”正式投入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世界屋脊上破译牦牛生命密码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姬秋梅
 
“这些年没做别的,只研究了关于牦牛的那些事儿,别的事儿也别问我,我不太懂。”姬秋梅说。姬秋梅从23岁起就开始从事有关牦牛的科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走过31个春秋。如今,她已经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西藏牦牛产业技术首席专家。那个曾经风华正茂的小姑娘眼角爬上了皱纹,皮肤因长期野外的科研工作而染上了麦色。采集数据期间,她被牦牛顶伤过很多次,却在采访中一笑而过,并不在意。
 
多年的坚守让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带领团队明确了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选育牦牛良种4000余头;突破多项牦牛生产关键技术,让当地农牧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研发了牦牛胚胎移植技术,建立了一整套牦牛胚胎生产技术。
 
一生献给“夏南牛”
 
河南省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祁兴磊
 
属牛,放牛,长在黄牛之乡,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用一副认定目标不回头的犟牛脾气,啃出了150个亿的牛产业。33年间,祁兴磊繁育出了我国的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主持制定了“夏南牛”国家标准,让夏南牛成为中国主推肉牛品种、河南省的特色产业。
 
想要实现夏南牛从“第一品种”向“第一品牌”的转变,扩群繁育、选育提高、新品系培育缺一不可。为做好夏南牛纯种快繁与推广,保证夏南牛种质资源供应,2008年,祁兴磊发起成立了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仅泌阳县,夏南纯种牛数量就由2007年的1.65万头,增长到了2018年的38.5万头,为夏南牛全国推广留住了纯血种子。
 
二十载铸大国重器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邢继
 
上世纪末,当国家提出百万千瓦级核电要实现完全自主化的方向时,邢继和团队创造性地提出“177堆芯”“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等技术方案,一点点搭出华龙一号的“骨架”,使其成为中国核电的名片。
 
安全壳是核电站安全系统第三道屏障。2009年,CP1000(华龙一号前身)被要求尽快上马,单壳还是双壳?讨论会上,自认嘴拙的邢继,翻开笔记本,念出了思虑良久的一段话:“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到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也非常珍惜有这样的机会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核电站……我们要坚持采用双层安全壳这样一个方案,我认为这个方案能够点燃设计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激情。”停顿一两秒后,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
 
用科技之光照亮学子心田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陶文铨
 
从青春飞扬到鹤发银丝,50年来,他始终坚守一方讲台。在他教过的万余名学生眼中,他是从不缺席的“劳模”教授。如今他年过八旬,站上讲台依旧意气风发。
 
既“不能耽误学生的一堂课”,又要做科研、推动研究成果落地,陶文铨像挤海绵一样挤时间,上午9点投入工作,凌晨3点学生还能收到他的邮件。讲过无数遍的数值传热学课程,陶教授每次都设法引入新内容,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大呼他的课“有料”。上大课的教室有364个座位,还是有学生“买站票”,他便买了20个小马扎,课前在教室里摆好。他指导过的学生中,已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多位国家栋梁和优秀人才。还有更多的学生受他影响,扎根西部,服务地方。
 
我愿做山里孩子迈向科学殿堂的桥梁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寻乌中学 黄才发
 
黄才发拿着无人机,正给学生讲解如何操作,却感觉衣服被一下一下拉扯。回头看,是个小男孩,黄才发低头问道:“有什么事?”男孩怯生生地说:“老师,我想玩机器车。”那充满渴望的天真眼神深深触动了黄才发,他赶紧拿来机器车递给小男孩。小男孩来自江西赣州寻乌县,常年跟祖父母生活,平时很少见到科普书,更不用说无人机、机器人。
 
黄才发是寻乌中学的物理教师,近5年,一直在山高水远的地区给孩子做科普。孩子们喜欢黄才发,称他为“发哥”“发爸”或直呼其名。这份工作没有报酬还要花大量时间。黄才发“硬着头皮上”,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慢慢地,他被科普迷住了。在他的努力下,寻乌中学科技馆活动室和寻乌中学科技小组先后建成。
 

责编:一冰

上一篇:中宣部等发布“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10人名单武汉有两席

下一篇:中宣部等发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武汉陈孝平、徐恭义入选!全国仅10位!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