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大医”陈孝平


 

他,曾获得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5次打破肝胆胰外科领域手术禁区;他,在世界创立3项中国人原创手术方式;他,带领中国肝胆胰外科学者实现在国际肝胆胰会议上从旁听到主持……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陈孝平。
 
他的努力,外界一直都赞誉有加:“刀尖上的舞者”、“在肝脏手术禁区谱写生命奇迹”、“大医风范”……7月11日,陈孝平院士接受了武汉科技报记者的专访。谈及近年来获得的荣誉,陈院士表示“这些荣誉,属于我省广大医疗科技工作者,属于我的团队及同事、同行,更归功于各级领导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他还特别提到他的导师裘法祖教授。“感谢恩师对我的言传身教。没有他的指导和教育,就没有现在的我。”他说,恩师让他深刻理解到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这样才能让知识发挥更大作用,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几十年如一日,陈院士不但记得恩师的教诲,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
 
打好“三基”:犹如做房子要打好地基
 
40余年,陈孝平院士已经做了一万多例肝脏疑难手术。切开、暴露、分离、止血、结扎……缝合,时至今日,手术时陈院士依然执着于每一个规定的细节和流程。
 
“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着急没有意义,最老实的方式其实是最快的。这也是恩师裘法祖教授强调的。”他说。
 
40年前的1979年,他考上同济医学院研究生,幸遇当时的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享有“中国外科之父”美誉的裘法祖院士。在此之前,他曾于17岁时受过短暂的培训,当过“赤脚医生”。后入学蚌埠医学院,走进专业队伍。
 
“裘老一直强调外科医生要打好三基,犹如做房子要打好地基。”陈孝平回忆裘院士在编写教材和研究生教育时,裘院士谆谆教导学生要打好“三基”,“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础理论。像人体解剖、人体生理这都属于基本知识的范畴,基本技术除了切开、缝合、结扎、止血之外还有给伤口换药、写病历等等,“什么是基础理论,就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B超医生”:时间用在看病上就高兴
 
熟悉他的病人都知道,陈院士手术之外还是个“B超医生”。他对所有主刀的病人,都要亲自看B超的动态影像,而不是只看纸质报告。每周他都有固定的读片时间,“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应该先看片,再看报告。因为外科医生不仅要对疾病有明确诊断,更要精准了解肿瘤的确切位置,与周围其他器官的关系。提前预判,有目的地去做手术,有了警惕、主动、胆大心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对每一个术前病人,不仅亲自检查看片,陈院士还要求把各种检查结果带进手术室,随时调看,避免失误。于是,他为病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要比其他人多得多。陈院士说:“我现在的身体情况,自己还能坚持。我的锻炼是看病、查房、看门诊,时间用在看病上,我高兴。”
 
三不计较:出差归来拖着行李看病人
 
“三不计较”,是陈院士时常对学生念叨的话:不能计较时间,医生的时间是属于医院和病人的;不能计较金钱,学医之人贪图金钱就会出大事;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 
 
陈院士每天早上7点到医院,用一到两个小时处理紧急突发情况,一般9点半进手术室,有时连台2至4台手术。除了单位规定的早上查房之外,每天下午和晚上,陈院士也要到病房转转,亲自看看病人的情况。晚上则常常在办公室写文章到深夜。病人如有异常,年轻医生随时可以找到他。即便是出差在外,他也会准时打电话回病房了解病人情况。出差归来第一件事就是拖着行李箱去病房看病人,顾不上回家。
 
勇闯禁区:跟着国外走,永远只能做老二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这并非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对此,66岁的陈孝平院士感受十分深刻。
 
业内均晓,器官移植是外科手术的“王冠”,肝移植更以手术难度高被称之为“王冠上的明珠”。早在20世纪80年代,陈孝平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了“亲属间活体肝移植”的理念。1982年至1985年,他提出,良性肝病全切肝脏没有必要,病人只需37%左右的肝脏就可以维持功能的新观念。
 
提出理念后,陈孝平立即着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1985年4月,陈孝平完成博士论文《狗同种异体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并在武汉国际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上宣读。这次会议,也是第一次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器官移植会议。
 
在几代肝脏外科前辈工作基础上,陈孝平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首个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开创了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一项肝移植术。这些理论和技术的普及应用,效果显著,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肝脏外科领域的发展。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此外,他代表中国医生先后参加制定或修订国际肝胆疾病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5项, 如亚太肝癌治疗专家共识和国际腹腔镜肝切除专家共识,提高了中国医生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
 
对此,他的感受是——“跟着国外走,永远只能做老二。”他说,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条件有了大幅提高,我们不能一味盲目模仿国外的技术。陈院士站在肝脏外科历代前辈的肩膀上,勤奋思考,勇于实践,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打破着肝脏外科领域的种种“禁区”,每一步都镌刻着他对疾病的思考、对生命的专注。
 
资源共享:心系老少边穷地区 
 
陈孝平院士工作站、陈孝平志愿者团队、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工作……近些年来,在繁忙的同济工作之外,陈院士还致力于促进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的医学科技发展,提升当地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更好的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他多次带领志愿者团队前往贵州、甘肃、大别山区、恩施等革命老区、偏远地区开展大型公益义诊活动,为当地居民免费诊治,为危重病人带去“院士级”的医疗服务。据悉,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为救助各地贫困病人共计支出120万元人民币。
 
2018年,他倡导成立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旨在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解决边远地区群众看病的问题,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以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为基础,他接受邀请,在一些城市建立“陈孝平院士工作站”。
 
陈院士及团队骨干会定期到偏远地区、革命老区、基层医院指导临床工作,推广创新性外科理念、临床思维和手术术式,指导创新性高难度的肝胆胰外科手术的开展和疑难病例的处理等,开展临床复杂肝胆胰疑难癌症病例查房,提升当地肝胆外科及相关学科临床综合水平在省内外的学术地位。同时,在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肝胆管结石等研究上,陈院士还赴各市级医院进行学术交流进行指导,并开展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
 
重视科普:应让老百姓懂得基本常识
 
作为武汉市科协兼职副主席、武汉医学会会长的陈院士认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当前的医疗科普工作有待提高,要大力提倡医学工作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投入开展医疗科普工作。”
 
他说,让老百姓都懂得一些基本的医疗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肝脏是不需要护理的,肝脏再生能力很强,就怕你去伤害它!
 

责编:一冰

上一篇:城市仿真实验室技术联盟成立

下一篇:湖北高中生首获二等奖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