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长相一致的10只蝴蝶不是“一家人”

 
武汉专家揭开原生动物“形态种”演化奥秘
 
 
外观几乎完全相似的10只蝴蝶,经过遗传分析,居然是10个不同种类?通常这些物种被称为“形态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缪炜团队找到了这一现象的答案。
 
生物学研究时常常选择一些特定的“模式物种”研究。东湖湖水中一种名为四膜虫的生物成为了缪炜团队的研究对象。
 
四膜虫形态种是原生动物纤毛虫中最早发现的形态种,通过对形态高度相似的10种四膜虫的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这些形态种身体内,有一种非常活跃的跳跃基因。利用四膜虫独特的大、小核双核系统来追踪形态种的基因组演化,发现四膜虫以小核染色体近着丝粒和亚端粒区域为基因组的创新中心,跳跃基因跳到的创新中心的位置不同,会导致基因差距,创造出独特的、年轻的大核新基因。
 
该研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研究数据资源已整合形成四膜虫比较基因组数据库,并对国内外公布和服务。
 
记者专访》》》
 
人与黑猩猩基因组仅差1.2%
 
一般而言,形态难以区分,但遗传上存在显著分化的物种被称为“形态种”。缪炜研究员介绍,在研究10种外观高度相似的四膜虫时他们发现,四膜虫基因组差距最高可达38%,而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基因组差距其实只有1.2%。
 
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该所副研究员熊杰介绍,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四膜虫形态种的演化机制,而且为其它真核生物类群的形态种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不仅对理解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提示这些形态一样、但遗传高度分化的不同物种中,有丰富的遗传资源等待发掘。
 

责编:一冰

上一篇:鼓励绿色出行 打造零碳“军运”

下一篇:武汉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成立暨第一届一次会员大会召开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