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宣部等发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武汉陈孝平、徐恭义入选!全国仅10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抢占先机、迎难而上,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在北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姬秋梅、杨海燕、陶文铨、陈孝平、黄才发、陈云霁、邢继、梁建英、徐恭义、祁兴磊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
 
    这10人当中,有2位来自湖北。他们是由湖北省科协、武汉市科协联合宣传、科技、军民融合等部门推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医学会会长陈孝平、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恭义。
 
    近年来,武汉市科协始终践行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强化政治引领的初心,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桥梁纽带作用。今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武汉市科协大力开展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推荐和学习宣传活动,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三化”大武汉和国家中心城市汇聚磅礴力量。
 
    陈孝平:“健康中国”,我们一起努力!
 
    他,曾获得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他,5次打破肝胆胰外科领域手术禁区;
 
    他,在世界创立3项中国人原创手术方式;
 
    他,带领中国肝胆胰外科学者实现了在国际会议上从旁听到演讲、主持……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脏外科中心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陈孝平。
 

 
    他的努力,外界一直都赞誉有加:“刀尖上的舞者”、“在肝脏手术禁区谱写生命奇迹”、“大医风范”……
 

 
    图为:陈孝平院士接受武汉科技报记者专访
 
    谈及获奖感受,陈孝平院士感慨:“这对我是莫大的荣誉,也是巨大的鼓舞!”他呼吁,(解除)病人的疾苦是科技工作者创新的最大动力,“健康中国,我们一起努力!”
 
    在从业的道路上,恩师裘法祖“会做、会说、会写”的“三会”箴言为陈孝平指明了方向,几十年来,临床工作、科研和教学他一样都没落下。
 

 
    打好“三基”: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40余年,陈孝平院士已经做了一万多例肝脏疑难手术。切开、暴露、分离、止血、结扎……缝合,时至今日,手术时陈院士依然执着于每一个规定的细节和流程。
 
    “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着急没有意义,最老实的方式其实是最快的。这也是恩师裘法祖教授强调的。”他说。
 

 
    40年前的1979年,他考上同济医学院研究生,幸遇当时的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享有“中国外科之父”美誉的裘法祖院士。在此之前,他曾于17岁时受过短暂的培训,当过“赤脚医生”。后入学蚌埠医学院,走进专业队伍。
 
    陈孝平回忆裘院士在编写教材和培养研究生时,教导学生要打好“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础理论。像人体解剖、人体生理这都属于基本知识的范畴,基本技术除了切开、缝合、结扎、止血之外还有给伤口换药、写病历等等,“什么是基础理论,就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超声医生”:我的锻炼是看病查房、看门诊动手术
 
    熟悉他的病人都知道,陈院士手术之外还是个“超声医生”。他对所有主刀的病人,都要亲自看超声的动态影像,而不是只看纸质报告。
 
    每周他都有固定的读片时间,“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应该先看片,再看报告。因为外科医生不仅要对疾病有明确诊断,更要精准了解肿瘤的确切位置,与周围其他器官的关系。提前预判,有目的地去做手术,有警惕性、主动、胆大心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对每一个术前病人,不仅亲自检查看片,陈院士还要求把各种检查结果带进手术室,随时调看,避免失误。于是,他为病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要比其他人多得多。陈院士说:“我现在的身体情况,自己还能坚持。我的锻炼是看病、查房、看门诊、动手术,时间用在看病上,我高兴。”
 

 
    首创肝移植:推动我国肝脏外科领域发展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陈孝平院士感受十分深刻。
 
    2009年11月3日,同济医院外科手术室,一场不寻常的手术正在进行。一位普通的母亲为割肝救子日行十公里减去了脂肪肝,正在进行亲属间活体肝移植。陈孝平主刀,率30多位医护人员全力以赴。这场肝移植手术历经漫长的14个小时,最终母子平安。
 
    业内均晓,器官移植是外科手术的“王冠”,肝移植更以手术难度高被称之为“王冠上的明珠”。在国内,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从理念到实践,都由陈孝平教授首创。
 
    早在20世纪80年代,陈孝平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了“亲属间活体肝移植”的理念。提出理念后,陈孝平立即着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1985年4月,陈孝平完成博士论文《狗同种异体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并在武汉国际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上宣读。这次会议,也是第一次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器官移植会议。
 
    在几代肝脏外科前辈工作基础上,陈孝平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首次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开创了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一项肝移植术。这些理论和技术的普及应用,效果显著,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肝脏外科领域的发展。
 
    对此,他的感受是——“跟着国外走,永远只能做老二。”陈院士站在肝脏外科历代前辈的肩膀上,勤奋思考,勇于实践,打破了肝脏外科领域的种种“禁区”,每一步都镌刻着他对疾病的思考、对生命的专注。
 
    “陈氏胰肠吻合”技术——解决世界性难题
 

 
    早在1995年,陈孝平就发现治疗“癌症之王”——胰腺癌的手术,需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胰肠吻合的质量。
 
    而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最严重,也是最凶险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8%~50%,而由此引起的病死率占总病死率的20%。
 
    为解决此世界性难题,通过十年摸索、探究,陈孝平想到用“打桩”的方式来进行吻合。其关键点在于贯穿胰腺的前后层,从胰腺的实质完全把它缝透、缝穿。
 
    今年3月底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他给77岁身患胰腺肿瘤的病人进行手术,采用陈氏胰肠吻合技术,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这就像修房子,桩打好了,房子就稳固了。胰肠吻合紧密,就可以大大地降低胰瘘的发生。”陈孝平表示,这项技术的优势非常多:一是缝合时只需要分离大概1.5cm左右的胰腺,造成胰腺损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二是,此方法只需要缝三五针。
 
    据悉,该方法为世界首创,解决了肝胆胰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因此命名为“陈氏胰肠吻合”技术。目前这一缝合技术在同济医院已经开展1048例,已在北京、上海、长沙、广州等全国20多个省市80余家医院推广2000余例。
 
    “三不计较”:对科学理想的崇高追求
 
    “经验丰富的成熟医生,应该想方设法把你的经验技术教给下一代,与人分享,造福病人。”从2000年开始,陈孝平投入大量精力放在教学上,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7年制《外科学》、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1~3版、五年制《外科学》第8~9版以及配套教材、专著及参考书20余部。“编写教科书意味着一点都不能错,否则真就是误人子弟。”他说。一位参与编写的教授的书稿曾被他来来回回退了7次。2002年,陈孝平编写完第一本七年制教材后,从颈椎、腰椎到膝关节,足足疼了一年半。
 

 
    对于年轻医生,陈孝平总会念叨“三不计较”:不能计较时间,医生的时间是属于医院和病人的;不能计较金钱,学医之人贪图金钱就会出大事;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这三个“不计较”,包含了陈孝平对医学事业的无尽热爱和对科学理想的崇高追求,正是他职业生涯的最佳写照。
 
    资源共享:心系老少边穷地区
 
    陈孝平志愿者团队、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工作……近些年来,在繁忙的同济工作之外,陈院士还致力于促进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的医学科技发展,提升当地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更好的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他多次带领志愿者团队前往贵州、甘肃、大别山区、恩施等革命老区、偏远地区开展大型公益义诊活动,为当地居民免费诊治,为危重病人带去“院士级”的医疗服务。据悉,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为救助各地贫困病人共计支出120万元人民币。
 
    2018年,他倡导成立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旨在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解决边远地区群众看病的问题,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陈院士及团队骨干会定期到偏远地区、革命老区、基层医院指导临床工作,推广创新性外科理念、临床思维和手术术式,指导创新性高难度的肝胆胰外科手术的开展和疑难病例的处理等,开展临床复杂肝胆胰疑难癌症病例查房,提升当地肝胆外科及相关学科临床综合水平在省内外的学术地位。
 
 
徐恭义: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运
 
争取让每一座桥梁都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好声音”
 
    他主持设计的澳门西湾大桥被澳门特区誉为新地标;
 
    他负责设计的西陵长江大桥在国内首次实现一跨过长江,为三峡大坝按期截流提供了运输保证;
 
    他创新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板式加劲梁悬索桥新结构被贵州5座山区桥梁采用,对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桥梁树立了典范……
 

 
    他就是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恭义!
 
     “作为桥梁设计师,我赶上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好时代。在桥梁工程技术领域,由原本的后来者,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实现了追赶、超越和现在的领跑,作为桥梁工作者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运。”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恭义接受武汉科技报记者采访时说。


 
图为:徐恭义接受武汉科技报记者专访
 
    谈及获奖感受,徐恭义坦言,桥梁工程师能在幸运时代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是历史的垂青。“把桥修好”是他最大的心愿,他感叹:“每当看到一座座桥梁跨越天堑,使大家在铁路、公路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我感觉再苦再累也值!”
 
    自西南交大毕业后,35年以来,徐恭义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桥梁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作,去年6月12日荣获素有桥梁界“诺贝尔奖”美誉的美国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第一位获此大奖的中国人。他不仅是中国大跨度悬索桥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主力开创者和推动者,还是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执行委员会“杰出结构大奖评选委员会”中本届唯一的中国评委——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出着有关桥梁工程评选的权威声音!
 
“熬”出来的专家:35年深耕桥梁设计
 
    回想从业之初,徐恭义说,大学毕业后和他一起被分配至集团公司的同学有10人,如今仅有他一人还坚守在这块阵地上。“我喜欢看电影《阿甘正传》,并乐于向阿甘学习,学习他做什么事都很专心,一个人只有付出10倍的努力并坚持10年,才能在业界有所建树……”这是徐恭义35年深耕桥梁设计领域而有所建树的“心得”。
 
    刚刚参加工作时,受家中住房条件的限制,徐恭义每晚都去办公室加班、看书学习,直到门卫要拉闸、锁门,他才离开。即便到了周末,他也要抓紧时间骑上自行车去补习英语,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15年,同事说他就是这样“熬”出来的专家。
 
    自汕头海湾大桥以来,徐恭义先后参加和主持了西陵长江大桥、澳门西湾大桥和东莞东江大桥等多座特大型公路或者公铁两用桥梁,并刷新了一批又一批桥梁世界纪录。目前,武汉在建并将于今年9月份峻工的国内首座双层公路悬索桥——杨泗港长江大桥,以创世界记录的1700米一跨过江,跨度居世界第二,也是由他担当总设计师。


 
    “我要建造留存永世的桥梁。”这句来自古罗马一篇碑文的话,深深烙在徐恭义脑海中。过往的几十年的岁月长河中,他常常以此与桥梁同行们,在通往开创和推动中国大跨度悬索桥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水平的磨砺中共勉!
 
不忘初心:建国家需要的桥,建人民满意的桥
 
    “作为桥梁人,我们的初心就是建桥,建国家需要的桥,建人民满意的桥;我们的使命就是创新,引领桥梁技术发展,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深耕桥梁设计领域35年,徐恭义始终初心与使命不改。 
 
    至今徐恭义已主持设计了50余座特大型桥梁,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他负责汕头海湾大桥设计,开创了我国现代悬索桥的先河。他主持重新研究钢板式加劲梁,使美国塔科玛悬索桥被风毁后60年来禁用的桥型被改进并在柳州红光桥成功实施,体现中国工程师独立研究、不迷信外国的科学精神。他主持设计的五峰山高速铁路公路悬索桥和杨泗港双层公路悬索桥,分别以主跨1092米和主跨1700米刷新世界同类桥梁多项纪录……
 

 
    多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他的收获季:2017年11月7日,徐恭义受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简称国际桥协)邀请,担任“国际杰出结构奖”评审委员会评委,这意味着自此以后,国际最高桥梁结构工程大奖有了中国人的声音;2018 年 6 月获得美国国际桥梁大会“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成为全球第 32 位桥梁工程界最高成就奖的独立获奖人,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同年10月再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国际成就奖,这是该学会纪念 200 周年颁发的个人成就大奖,再次成为获此奖项的中国第一人。
 
设计理念:因地制宜最关键
 
    从事桥梁事业35年以来,设计、修建一座好桥,是徐恭义从来不曾忘记的理想和信念。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江苏五峰山长江大桥和武汉青山长江大桥,这三座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的桥,都由徐恭义担任总设计师。
 

 
    “每座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做设计的人,每天都在追求完美,所以总感觉没有做到最好。”徐恭义表示,桥梁工程设计,要表述什么是关键,其实很难。按照他的工作体会,设计师根据工程建设条件,以及使用功能的需求,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因地制宜地设计出正确方案最为关键。
 
    “比如杨泗港长江大桥和青山长江大桥在使用功能和需求上有很大不同,相应的桥梁设计侧重点就不同。”徐恭义表示,青山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的第十一座桥,也是武汉四环线东段的过江通道,“南岸是武钢,北岸是阳逻港,桥梁要有疏解货物的功能”。于是,他设计青山长江大桥时,大跨、重载、超宽等成为其首要考虑因素。青山长江大桥建成后会是长江上最宽的桥梁,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全漂浮体系斜拉桥。
 
    而杨泗港长江大桥与二七大桥构成畅达武汉三镇的二环线,“二环线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城区,未来武汉城市中心区域车流量强度可想而知。”他表示,杨泗港长江大桥受建桥位置及桥群密集等环境条件限制,才被设计成一座主跨长度达1700米、上下两层结构的桥梁,“上层设计为城市快速路,双向6车道,行车时速80公里;下层设计为城市主干道,双向6车道,行车时速60公里,两侧设非机动车道及人行观光道。”建成后它将成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
 

 
开拓创新:桥梁设计的魅力在创新
 
    作为我国现代悬索桥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军人,徐恭义以汕头海湾大桥为开端,先后设计一批极具特色的悬索桥:被誉为“神州第一跨”的西陵长江大桥,是我国首座钢箱梁悬索桥;贵州阿志河公路大桥是我国独创的混凝土板梁悬索桥;泰州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三塔悬索桥……
 
    总结这些悬索桥设计关键点,徐恭义认为,“主缆钢丝是悬索桥的生命线”,悬索桥是以承受拉力的缆索或链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主缆是其中承受一定张力及拉力的缆索,而优质高强度钢丝是主缆的核心部件,但由于相关技术被国外垄断,我国使用的超高品质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
 
    早在杨泗港长江大桥设计之初,根据该桥的荷载要求,主缆钢丝强度必须在1960兆帕以上。当时这种高品质钢丝,国内和国外企业都无法生产。
 

 
    于是,在徐恭义的引导和鼓励下,青岛特钢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反复试制,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超强钢丝。“预计在今年九月底通车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其三万三千多吨钢丝全部实现国产化,中国设计成功带动了中国制造!”徐恭义表示,在需求驱动下,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创新原有工艺、方法和材料,这正是桥梁设计工作的魅力所在。
 
    尽管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但籍贯山东的徐恭义却非常低调。他牢记着恩师杨进对他的教诲:京剧不赚钱,总得有人唱;要记住温室的蔬菜不好吃,催肥的肉食没滋味!这位喜欢反复看《阿甘正传》电影的汉子,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位地地道道地的“阿甘”——你和别人没有任何的不同,你只有不停地奔跑、奔跑、奔跑……
 

责编:kx001

上一篇:同庆军运 共享科普 情系国防 江城科普快车·江城国防教育科普专列启动

下一篇:超12亿元院士项目落地武汉!新材料、智能制造领域成果转化再创佳绩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