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3.5亿年前 武汉盛产海鲜

 

鸟瞰江夏茅店

武昌鱼

汉阳鱼化石

三叶虫化石

龚一鸣在铁箕山发掘三叶虫化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鱼是国内餐桌上最常见的淡水鱼之一。武昌鱼虽名有“武昌”,其原产地是武昌吗?近日,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局、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省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湖北地质学会主办,省地质科学研究院 、市测绘研究院等承办的“荆楚科普大讲堂”活动以直播的方式邀请到了武汉地质大学博导龚一鸣教授以“武汉最早的鱼”为题,带大家“云”游铁箕山,实地挖掘化石,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演讲。
 
   “今天我要带着大家用镐子在武汉钓海鲜!”龚一鸣拿着专业石镐,在江夏茅店铁箕山用一段诙谐幽默的开场白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兴趣,并解释说,“武汉在3.5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也曾盛产海鲜呢。”
 
   “铁箕山出露的地层有志留系坟头组及泥盆系五通组。”龚一鸣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地层古生物学者陆续在五通组内发现了海相的遗迹化石及三叶虫、腕足、双壳、海百合等化石,并结合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和相标志方面的证据,证明武汉曾是滨海三角洲。
 
   “既然曾是汪洋,那么就一定有海鲜。”龚一鸣介绍,武汉最早的海鲜是汉阳鱼,而不是家喻户晓的武昌鱼。”汉阳鱼是武昌鱼的“祖先”,这种鱼类化石出产于锅顶山,头部被厚厚的“盔甲”包裹,躯干及尾部裸露或者覆有细小的鳞片,属于盔甲鱼的一种。龚一鸣还说,通过技术还原发现,这种鱼没有下巴,嘴巴就是一个洞,不能撕咬,只能吃比嘴巴小的食物。“这种鱼攻击力为零,但是防御力高。”
 
   汉阳鱼的后代,武汉人家喻户晓的武昌鱼原产地是现在的鄂州,因当地在三国时称作“武昌”而得名。据了解,这种个头不大、肉质细嫩的鱼类学名叫团头鲂,旧称鳊鱼,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又易养易捕,一直是长江中游地区的特产优良淡水鱼类,正宗武昌鱼有十三根半鱼刺,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肉脂肪酸中约75%为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记者:张宇驰
通讯员:陈玉芬
 
 
化石——自然界时光刻录机
 

化石爱好者在采集化石
 
   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有五个因素是基本的。
 
   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被埋藏的生物尸体还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后才能形成化石。有时生物死后虽然被迅速埋藏,但不久因冲刷等各种因素暴露出来而遭到破坏,也不能形成化石。有一些保存在较古老岩层中的化石,因岩层的变形和变质作用,使化石遭到破坏。
 
   沉积物在固结成岩的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江夏茅店的化石时代大约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之间,这里的化石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目前采集到的有三叶虫、贝类、海百合茎、海星、鱼类等化石。


 

责编:一冰

上一篇:虎门大桥为何“抖动”

下一篇:奇异行星下“铁雨”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