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的科创故事

工作室人员在进行太阳翼基板和铰链的装配
“太阳翼是航天器的供电设备,是航天器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直接关系卫星在轨的有效运行。”近日,记者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公司了解到,由该公司“太空小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的新型充气展开式太阳翼项目攻克了充气展开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航天器太阳翼在满足供电性能和发射约束方面遇到的两难问题,为“一箭多星”提供了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太阳翼面积越大,其为卫星提供的能源就越多。”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受到运载工具有效空间和运载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的航天器太阳翼在满足性能要求和发射约束方面遇到了两难。由我们团队自主创新研制的新型充气展开式太阳翼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他介绍,通过采取充气展开技术后,这一新型太阳翼在展开面积、功率与传统太阳翼相同的情况下,重量下降了50%,既满足了卫星所需的能源供给,又有效减轻了整星重量,也更加有助于“一箭多星”发射。
随着卫星互联网星座蓬勃发展,“一箭多星”的运载需求也被更多人所关注。谈及项目初衷,该负责人表示,2019年初,空间工程公司跳出传统太阳翼研制的固定思维,尝试采用空间柔性充气驱动技术,打造一款新型太阳翼。“面对项目问题,团队基本从零起步,海量调研资料,经过几十次的方案论证和讨论,才提出了充气展开太阳翼的技术方案。”负责人说,经过近一年的攻关,团队已经成功完成10平方米充气展开太阳翼原理样机的研制,并先后开展地面折叠压紧力学试验、空间环境适应性等多项地面试验,有效验证了充气展开太阳翼的可行性。目前,该新型太阳翼已经开展工程系列产品研制工作,应用于型号任务,未来可期。
正是这样勇于攀登科技创新高峰的团队,令“太空小站”劳模创新工作室喜讯频传,记者了解到,不久前由工作室研发的低成本铰链机构产品充分融合传统铰链和折叠舵翼机构的设计原理,采用扭簧驱动形式实现成本降低40%,生产周期缩短30%,具有系通用化、列化、组合化的特点,且于2022年3月完成在轨验证。
据悉,“太空小站”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22年被命名以来,以“创新、协同、开放、共赢”为指导思想,围绕空间飞行器总体构型创新研究、空间新型结构与机构产品开发、空间飞行器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三大方面开展技术攻关10余次,解决科研生产难题5项,形成专利7项,有力促进员工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工作室不仅是技术攻关的重要载体,更是技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为发挥头雁效应,诠释“劳模精神”,紧紧抓住“创新”这一主基调,近年来,空间工程公司工会大力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按照突出示范引领,保证创建质量的原则,目前共创建“太空小站”“点星”等两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发挥劳模和专业骨干的辐射带动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科研生产工作中的各类急、难、险、重问题,不断演绎着技术攻关的“创新故事”。
记者:张宇驰
通讯员:陈静
责编: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