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从上万篇论文寻找“破零之旅”

 

 
   他先后完成了变电设备状态评估及诊断系统研发,新一代紧凑型移动变电站研发、直流支撑电容器等多个产品研发工作。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高压电器事业部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张海龙,听其讲述技术破零之旅。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的运维检修模式从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变,为改变只靠人工分析设备状态数据的现状,张海龙接手了研发变电设备状态评估及诊断系统的重任。
 
   当时这类的专家诊断系统只在学术界有相关的理论研究,但还没有在电网中真正应用过,对他来说这是“从零开始”。
 
   评估诊断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系统,它需要设计者对变电设备的内部构造、运行方式、试验方法、故障诊断都非常熟悉。
 
   张海龙带领团队成员补习专业基础知识,下载了上千篇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还找来自1964年创刊的《变压器》的全部论文近10000多篇,从中搜集整理出变压器故障案例库。
 
   经过近1年的研发,PAD2000系统问世,部署到湖北省电力公司后,得到的反馈并不好,诊断不准确,系统有错误,人机界面不友好,用户提出很多问题,团队成员都很沮丧。
 
   可是,张海龙不气馁,他积极搜集整理客户意见,逐项修改和完善,不断的反馈和交流中,逐渐认识到:“评判一个好评估诊断系统的依据是系统能够得出和专家分析诊断一致结论”。
 
   依据此思路,他把全省变压器有异常状态的数据搜集起来,首先用系统进行分析,然后请国内知名的变压器专家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不断修改和完善诊断模型,又经过1年的努力,PAD3000系统问世了。
 
   随着系统的优化和完善,诊断的准确率逐渐提高,特别是在甘肃的一次故障分析中,PAD3000系统的分析结论与变压器解体后专家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证明PAD3000系统分析结论达到了专家的水平。该项目的相关成果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报记者:任文


 

责编:一冰

上一篇:院士领衔 开发潜力喜人

下一篇:赋予机器“人”的眼睛

分享到: 0